在娱乐圈里,公认的“自黑女王”莫过于杨幂,脚臭梗、爱的供氧让无数路人转粉。而被问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发际线问题时,她一如既往的自黑回应既巧妙地化解了尴尬,又顺便为新剧打了一回广告,不可谓情商不高。可见,会自黑,自黑得漂亮也是一种本事。
在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出丑效应”(Pratfall Effect),说的便是优秀的人太过完美未必讨人喜欢,一个小小的失误反而会产生“瑕不掩瑜”的效果。对于普通人而言,小失误可以帮助化解潜在的妒忌,使人际关系更加亲密。而如果你生活在聚光灯下,那就更不应该处处表现完美,因为如此反而更容易激起公众的窥视欲,引来更多的攻讦。当然,掌握好度是关键,主动暴露的只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否则就真是主动招黑了。
《暗黑心理学》
作者:(美国)理查德·史密斯
译者:穆华夏
版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年11月
无可否认,自黑已成为现代人际关系乃至公共关系中的一味润滑剂,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玩得一手好自黑。例如朋友圈里,自黑的招数不少,不过强行自黑的居多。比如要发美美的照片了,先自黑一发:“拍了800遍,总算有一张稍微能看得过去了,人丑就是没办法。”再比如,体检完看到身高体重,开心得不得了,但是还是要先自黑一下保持矜持:“BMI 23.3,一个胖子有史以来的峰值了。考虑要不要近期重新照张证件照。”有时候这固然体现了谦逊的美德,但若是太过了也未免有自黑不成反装逼的危险。
还有一类自黑,为的不是逃避别人的攻击,而只是使自己得到某种宽慰。在轻松幽默的语气背后,焦虑和压力却真实存在。像一边作死一边自救的“养生朋克”,穿破洞裤贴暖宝宝,喝咖啡送服维生素,保温杯里装威士忌,威士忌里还泡点枸杞,傲娇中带着不甘。再像现在正大火的“佛系恋爱”、“佛系上班”,“90后看破红尘”的背后,却是对现实的无奈和无力:真出家不行,还不许我们过过嘴瘾么?
“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佛系青年”成为中国年青人的新标签。
再说到群体性自黑,估计英国人“自黑民族”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可以说,英式幽默的精髓就是一本正经的自黑,再加点讽刺。曾经有个段子,说早些年间,伦敦巷口有一疯汉在发表演说,声言要烧掉白金汉宫,绞死首相。因为看热闹的人很多,于是引起了交通阻塞。于是警察过来说:“诸位,赞成烧掉白金汉宫的站到这边来,赞成绞死首相的站到那边去,留出中间的路让车辆行人通过!”
而无论是《是,大臣/首相》,《IT狂人》,或是前段时间出的《权力的猴戏》,剧中孜孜以求的,似乎就是不遗全力的黑天黑地黑自己,其不留情面的程度实在令人咋舌,不服不行。
《权力的猴戏(Power Monkeys)》截屏。
英国的人类学家凯特·福克斯曾写过一本《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用极其英式的口吻泄露了英国人行事风格背后的各种不成文的秘密。其中写道:“我们一方面认真实施自我克制,另一方面又用一种夸张的方式冷静地嘲笑我们严厉的自我克制。我们拿自己当讽刺的主角,每一次轻描淡写,都是我们对于自身英国性格的一次小小的私人玩笑。”由此可见,这种自黑的国民属性也难免是防御机制的一次扩大化运用而已。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作者:(英国)凯特·福克斯
译者:姚芸竹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0年10月
但在自黑现象蔚然成风的当下,也有不少人开始为了自黑而自黑。不管工作忙不忙,总是自称“上班狗”,不管想不想谈恋爱,总是自嘲“单身狗”。似乎在这个世人皆“狗”的时代,如果你不自黑,便是不合群,便是入不了大流,这似乎就有些违背自黑的初衷和应有之义了。更有甚者,有些自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一种习惯性的“取悦”或“讨喜”,更是与自我调适的目的南辕北辙,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
———————
可能看了这么多,你还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优雅地自黑。不如最后来看一些名人自黑的段子,提高一下姿势水平。有补充的欢迎添加到留言区哦~
| 美国前首相林肯曾被一位议员当众指责是个两面派,林肯却借助自己相对丑陋的外貌转移了话题:“要是我还有另外一副面孔,您认为我会带这副面孔吗?”
| 晏子:“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
本文内容首发于新京报书评周刊旗下公号“有时爱生活”。撰文:李迪;编辑:李迪。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