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中气和节气相间地排列。从春分起十二个中气分别是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属于十二个以地支排列的月份(图一)。 春分后的节气是清明,其后的节气依次是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惊蛰。
图一: 回归年、朔望月和二十四节气
从地球观测,太阳一年里在恒星间或天球划过的轨道称为黄道,以 360 度黄经来量度。二十四节气正好把黄道分成二十四等份,即每个气相差黄经 15 度。春分时黄经为 0 度,清明时黄经为 15 度,如此类推 (表一)。
表一: 二十四节气和太阳黄经度
黄 经
中 气
节 气
0°
春分
15°
清明
30°
谷雨
45°
立夏
60°
小满
75°
芒种
90°
夏至
105°
小暑
120°
大暑
135°
立秋
150°
处暑
165°
白露
180°
秋分
195°
寒露
210°
霜降
225°
立冬
240°
小雪
255°
大雪
270°
冬至
285°
小寒
300°
大寒
315°
立春
330°
雨水
345°
惊蛰
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分,夏至昼最长(北半球,下同),冬至昼最短,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初确立的气。其后加入的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至于其他的节气,便以该段季节常见的天气现象或农业活动而命名,这些节气某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气候。
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原来 19 个「回归年」共有 228 个中气和 235 个「朔望月」,即是有7个月没有中气,这些没有中气的月便正好成为闰月。
二十四节气与黄道十二宫
跟二十四节气相似,古代的黄道十二宫亦是以春分点为起点而把黄道分为 12 等份(图二),因此占星学中十二星座的开始及结束日期或其前后一天必定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
图二: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注: 十二星座对应的黄经度是在二千多年前定下的,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摆动,现在观测到的星座位置与黄经度已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