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条目: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
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4年6月28日)
民族主義
编辑
15世纪以来,居住着许多塞尔维亚人的波斯尼亞省一直是鄂圖曼帝国的领土,塞爾維亞在十九世紀初从鄂圖曼帝国取得自治,成立塞爾維亞公國後,一直希望將波斯尼亞省併入塞爾維亞公國之內。
1875年,發生波斯尼亞內戰,最後內亂蔓延至保加利亞及引起俄羅斯介入,奥匈帝国亦趁機佔領波斯尼亞。至1878年討論巴爾幹半島危機的柏林會議中,雖正式承認塞爾維亞脫離鄂圖曼帝国獨立,但卻同時承認奥地利擁有對波斯尼亞的管治權。至1908年,奧匈帝國趁鄂圖曼帝国發生內亂正式吞併波斯尼亞,这引起塞尔维亚人强烈的仇奥情绪。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學生普林西普在波士尼亞首府萨拉热窝,開槍打死奧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是青年波斯尼亚成员,这个组织目標是南斯拉夫的統一和从奥匈帝国统治下獨立出来。萨拉热窝暗殺事件引起一系列强烈反应,最終演變成全面戰爭。奧匈帝國发出通牒,要求塞爾維亞採取行動懲罰肇事者,当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沒有做到时,就进而对塞尔维亚宣戰。在泛斯拉夫主義和泛日耳曼主義所造成的敵對結盟關係以及種種集體協定防禦条约和複雜性的國際结盟关系,使得數週內主要的歐洲列強纷纷加入戰爭。一戰最本質的原因不是斐迪南大公被刺殺,但是這是一個戰爭正當性的藉口,最終就像火柴點燃了穀倉般不可收拾。
经济竞争
编辑
在一次大戰前英國壟斷原材料市場,當時的印度、澳大利亞甚至世界1/4的人口都在大英帝國殖民地貿易體系之內。而美國有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當時德國和日本國內市場狹小而無法發展,最終便選擇擴張。
自由貿易理論的觀點認為,如果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實行無條件的開放市場和自由貿易,取消管制和關稅,就不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一戰前使用古典金本位制,英鎊是當時的世界貨幣,直到一戰結束後英國因為巨大戰爭開支而黃金外流,最終英鎊遭到擠兌,使得美元逐漸取代英鎊的霸權。
普法戰爭
编辑
主条目:普法戰爭
直至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地區仍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国组成的「日耳曼邦聯」,分裂造成德国国内市场经济无法发展(因为各邦关卡、课税重重,商品无法自由流通),在欧洲大陆也无法与其他列强鼎立,故其中的最具实力的第二大邦普魯士為了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國进而與奥地利、法國等列强爭奪歐洲大陸霸權,便領導日耳曼邦聯,於公元1870年奧托·馮·俾斯麥誘發德國開戰並擊敗法國。在這場戰爭中法國大敗,御驾亲征的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魯士大獲全勝,后乘势率各邦国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德意志帝國。
法國戰敗後,被逼签下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所開出條件非常苛刻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普軍在收齊賠款前,可駐軍於法國。此外,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於法国的凡爾賽宮舉行,這大大羞辱了法國,挑起德法兩國之仇恨。戰後法國復仇主義盛行,亦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另一主因。
巴爾幹半島
编辑
主条目:1878年柏林會議
自十五世紀以來,巴爾幹半島向來一直由鄂圖曼帝國統治,但自十八世紀末鄂圖曼帝國開始衰落,在巴爾幹半島內各個民族紛紛爭取獨立,加上巴爾幹半島位處歐亞交界,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引起歐洲各國介入半島內的事務,故被稱為「歐洲火藥庫」。1878年柏林會議後,多個巴爾幹半島國家取得獨立,各新興小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和俄羅斯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奧匈和俄羅斯向來友好,但因巴爾幹半島的利益衝突令至關係惡化,在1877年,俄羅斯因支持保加利亞獨立而向鄂圖曼帝國開戰,協助保加利亞獨立,但戰後召開討論巴爾幹問題的柏林會議,親俄的保加利亞版圖大大被削;而奧匈帝國则從鄂圖曼帝國手中取得赫塞哥維納、波斯尼亞的管理權,這令俄羅斯大為驚慌,俄羅斯之後試圖以支持塞爾維亞來對抗奧匈帝國的擴張。此後,奧俄的衝突加深,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同盟對立
编辑
主条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德国(蓝色)和奥匈(红色)组成的德奥同盟是同盟国的前身
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引至德國兩面受敵,因此採取結盟政策,以孤立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沙俄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羅斯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在奧俄無法相容的情況下,1879年10月德國選擇與奧匈在维也纳締結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意大利王國在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併該地。為了爭取支援,意大利、德國和奧匈帝國于1882年5月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是為三國同盟。
俄羅斯得知德奧兩國簽訂德奧同盟後,十分不滿。但俾斯麥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羅斯的良好關係,于1887年與俄國簽訂《再保險條約》,德國保證除非俄羅斯主動攻擊奧匈,否則德國在任何情況下都在俄羅斯與第三國的戰爭中保持中立。可是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維持俾斯麥定下的再保險條約,任由條約終止,而選擇只與奧匈為盟。法國為打破外交上的孤立,趁德俄關係惡化時向俄羅斯提供資本,實現其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下軍事同盟,是為法俄同盟,於是歐陸出現德奧與法俄兩個敵對陣營。
英國自拿破崙戰爭勝利後,恢復其稱為「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不與歐陸國家建立長期的聯盟關係。至十九世紀末,英國鑑於法國在埃及、俄國在巴爾幹日益擴張,威脅英帝國前往遠東的貿易航道,故在1887年2月12日和意大利組成《地中海協定》,互相保證維持地中海、亞德里亞海及黑海的現狀,而意大利則支持英國在埃及的行動。在德國首相俾斯麥支持下,奧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協定,是為《第一次地中海協定》,同年十二月,英、奧、意三國商定共同維持近東現狀,對抗俄羅斯對奥斯曼土耳其帝國之影響,是為《第二次地中海協定》,不過兩次協定沒有明確規定英國承擔具體的軍事義務,故英國並未放棄其光榮孤立,威脅英國的制海權,英國才著手在歐陸尋求盟友。1904年英國終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但此協定並非軍事同盟,而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相對於德奧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無疑較為鬆散。不過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中,此協定充分反映出英法堅定的合作夥伴關係。此後法國鼓勵英國與俄羅斯結盟,但英國對俄羅斯戒心不亞於德國,直至日俄戰爭俄羅斯被日本打敗,英國才放下對俄的戒心,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其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協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有感德國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是以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遇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编辑
参见:新帝國主義
自十八世紀起,工業革命引起經濟及工業化發展,並催促著當時各國政府爭奪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應地及市場。20世紀初,帝國主義逐漸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于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國內商人勢力興起,便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此舉觸犯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法国的既得利益有所衝突,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衝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發加大。
軍備競賽
编辑
参见: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軍備競賽
两大軍事集團在戰前进行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加大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更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
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1萬;俄羅斯也準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乃全歐之冠,不過其素質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之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47萬擴張至85萬,步兵素質一般,但重炮部隊素質全球第一;意大利由20萬擴張至35萬,而無論步兵和炮兵素質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響應歐洲紧张局势而把軍隊數由34,000人擴張至16萬。
世界列強在1914年的海軍力量
國家
人員
戰列艦
噸位
俄羅斯
54,000
18
589,490
法國
68,000
32
941,525
英國
209,000
62
2,346,613
意大利
不詳
17
401,283
美國
不詳
37
1,009,184
日本
不詳
17
679,438
合計
>331,000
183
5,967,553
德國
79,000
44
1,149,863
奧匈
16,000
8
266,598
土耳其
不詳
5
103,309
合計
>95,000
57
1,519,770
來源:Ferguson 1999 p 85